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這一個星期!我每天都在笑!

9月27號到10月2號!

在這6天當中.............





我幾乎每天都過得很high!



9月27號,星期一

下課10分鐘........

和企鵝去刮口香糖!

啊!!!!!老人家彎腰彎不下去!

舊傷又復發!一直發出慘叫..............

但叫完卻又笑個不停!

連同企鵝、宛芸..........許多人!

都笑個不停!




9月28號,教師節,星期二

是爸媽的結婚紀念日!
但似乎是沒什麼好說的啦!

喔!還有喔!
大辰搬家了!
搬到我後面喔!

教師節當天好笑的是.............

上數學課偷吃冰!

也不知道為甚麼?

那天有好多人在吃冰!

所以啦!看了真的好想吃.............

於是,下課時就和企鵝一起前往了福利社!

在福利社決定吃甚麼冰花了一段時間!
最後還是挑選了比較容易拿的「小美冰淇淋」

結果!才回到教室沒多久!

就聽見上課鐘聲響起..........

我和企鵝整個傻眼!

不過想也知道,再福利社花了那麼久的時間!

正當我們不知如何是好時.........

我看見了剛從教室外進來的小綠!
她的手中也拿著冰淇淋!

老師站上了講台,翻開了課本,準備要上課了!

但是,手中的冰還沒吃完!

所以,這是逼不得已的!
因為冰是會融化的ㄟ!

趁老師寫黑板時!
將手中的冰拿起來大口吃!

老師一轉過來,馬上放下去!

在整個吃冰過程中!
我無時無刻都在笑,但又不能被老師發現!

喔!憋笑超累的!
我是還好!我的是用湯匙挖冰來吃!
而小綠的是甜筒!真的是高難度!

小綠!妳超厲害的!


坐在附近的大辰、小筑、象象
也都笑的不得了!

不過,說真的,上課吃東西
和平常吃東西的感覺不一樣喔!

別有一翻風味喔!

9月29號,星期三

好笑的是.......

請美術老師吃甜筒!因為他晚進教室,所以...........

所以,他進教室時...........

他的甜筒已經在常溫下了10到15分鐘左右!

當他打開時,已經融的差不多了!

每當融化的冰一滴下來,他就發出慘叫聲!

相信114的夥伴們都知道這件事情!


9月30號,星期四

上體育課,練起跑!

不知道為甚麼喔?
當我快要到可以煞車的地方時就會大叫!

很像就因為我的大叫..............

安琪整個笑翻了!

到最後,我也狂笑!還笑到站不穩!
但笑的原因不明?

想到了!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自high變成了「孔內官」



到了下午,放學後留下來上國樂二胡的課!
「說到了國樂!鄉長你給我去吹鎖那」

由企鵝當嚮導!帶著我和小筑去吃晚餐!
在我們回學校的路上時..........
經過了一家seven!
於是,我就問了「妳們要買飲料嗎?」
在小筑和企鵝都說「好」了之後.........
我們當然是要進去買啊!﹝這好像是廢話!﹞



結果,誰知道?我就往一個不是門的地方走!
想也知道!差點就撞上去了!

喔..............超糗!
企鵝和小筑一直笑!﹝我也有笑啦!﹞

喔!拜託!饒了我吧!



10月1號,星期五

從早上一到學校..........
我就開是倒數!

還有多少時間就放假!
終於!終於!

到了最後一堂數學課!
聽完了老師講的海賊王要換成獵人之後........
再聽完一個例題之後!

剩下5分鐘!
我又開是倒數!

終於!下課鐘響起!
我大聲的說著!

一旁的企鵝和豬姐笑了出來!

我也一直笑個不停!

企鵝和豬姐笑,應該是因為我!
但我笑是為了甚麼?我不太了解!


10月2號,星期六

下務去上小提琴課的時候..........

不知道為了甚麼?

老師說「翻頁!翻頁!」的時候...........

我就突然笑個不停!
之後呢!又跟老師說了「番茄的顏色」的事情!

之後我更是笑不停!
﹝904的夥伴們應該都知道番茄的顏色這件事吧!﹞

而老師只是看著我說:「這有什麼好笑的啊?」

可是,明明就很好笑啊!






以上這些,證明了一件事情!

本人的笑點,真的超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資訊作業3 CPU

今天要介紹的是..................中央處理器.............CPU!




 CPU的介紹:
    中央處理器英語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電腦的主要裝置之一。其功能主要是解釋電腦指令以及處理電腦軟體中的資料。所謂電腦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CPU、內部記憶體輸入/輸出裝置是現代電腦的三大核心部件。由積體電路製造的CPU,20世紀70年代以前,本來是由多個獨立單元構成,後來發展出微處理器CPU複雜的電路可以做成單一微小功能強大的單元。

   「中央處理器」這個名稱,籠統地說,是對一系列可以執行複雜的電腦程式的邏輯機器的描述。這個空泛的定義很容易地將在「CPU」這個名稱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電腦也包括在內。無論如何,至少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Weik 1961),這個名稱及其縮寫已開始在電腦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儘管與早期相比,「中央處理器」在實體形態、設計製造和具體任務的執行上有了戲劇性的發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沒有改變。

CPU的歷史:

EDVAC,第一台電子儲存式可編程電腦。
   
    在現今的CPU出現之前,如同埃尼阿克之類的電腦在執行不同程式時,必須經過一番線路調整才能啟動。由於它們的線路必須被重設才能執行不同的程式,這些機器通常稱為「固定程式電腦」(fixed-program computer)。而由於CPU這個詞指稱為執行軟體(電腦程式)的裝置,那些最早與儲存程式型電腦一同登場的裝置也可以被稱為CPU。
   
    儲存程式型電腦的主意早已呈現在ENIAC的設計上,但最終還是被省略以期早日完成。在1945年6月30日,ENIAC完成之前,著名數學家馮·紐曼發表名為"關於EDVAC的報告草案"的論文。它揭述儲存程式型電腦的計劃將在1949年正式完成(馮·紐曼1945)。EDVAC的標的是執行一定數量與種類的指令(或操作),這些指令結合產生出可以讓EDVAC執行的有用程式。特別的是,為EDVAC而寫的程式是儲存在高速電腦記憶體中,而非由實體線路組合而成。這項設計克服了ENIAC的某些局限——即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重設線路以執行新程式。在馮·紐曼的設計下,EDVAC可以藉由改變記憶體儲存的內容,簡單更換它執行的程式。

CPU運作原理:
    CPU的主要運作原理,不論其外觀,都是執行儲存於被稱為程式裡的一系列指令。在此討論的是遵循普遍的馮·紐曼架構設計的裝置。程式以一系列數位儲存在電腦記憶體中。差不多所有的馮·紐曼CPU的運作原理可分為四個階段:提取解碼執行寫回

    提取,從程式記憶體中檢索指令(為數值或一系列數值)。由程式計數器指定程式記憶體的位元置,程式計數器保存供識別目前程式位元置的數值。換言之,程式計數器記錄了CPU在目前程式裡的蹤跡。提取指令之後,PC根據指令式長度增加記憶體單元。

    解碼階段,指令被拆解為有意義的片斷。根據CPU的指令集架構ISA)定義將數值解譯為指令[isa]。一部分的指令數值為運算碼,其指示要進行哪些運算。其它的數值通常供給指令必要的資訊,諸如一個加法運算的運算標的。這樣的運算標的也許提供一個常數值(即立即值),或是一個空間的定址值:暫存器記憶體位址,以定址模式決定。

    執行階段。該階段中,連接到各種能夠進行所需運算的CPU部件。例如,要求一個加法運算,自變數邏輯單位將會連接到一組輸入和一組輸出。輸入提供了要相加的數值,而且在輸出將含有總和結果。ALU內含電路系統,以於輸出端完成簡單的普通運算和邏輯運算(比如加法和位元運算)。如果加法運算產生一個對該CPU處理而言過大的結果,在標誌暫存器裡,溢位標誌可能會被設置。

    寫回,以一定格式將執行階段的結果簡單的寫回。運算結果極常被寫進CPU內部的暫存器,以供隨後指令快速存取。在其它案例中,運算結果可能寫進速度較慢,但容量較大且較便宜的主記憶體。某些型別的指令會操作程式計數器,而不直接產生結果資料。這些一般稱作「跳轉」並在程式中帶來循環行為、條件性執行(透過條件跳轉)和函式[jumps]。許多指令也會改變標誌暫存器的狀態位元。這些標誌可用來影響程式行為,緣由於它們時常顯出各種運算結果。

整數表式法:
MOS 6502 微處理器,雙列直插式封裝格式,一種非常流行的8位元晶片。

     CPU數字錶示方法是一個設計上的選擇,這個選擇影響了裝置的運作方式。一些早期的數位電腦內部使用電力模型來表示通用的十進制(基於10進位元)數位系統數位。還有一些罕見的電腦使用三進制表示數位。幾乎所有的現代的CPU使用二進制系統來表示數位,這樣數位可以用具有兩個值的實體量來表示。

時脈頻率:

 邏輯分析儀顯示一個同步的資料系統中的時間與狀態

    大部分的CPU,甚至大部分的按序邏輯裝置,本質上都是同步的。[seqlogic] 也就是說,它們被設計和使用的前提是假設都運作在一個同步訊號中。這個訊號,就是眾所周知的時脈訊號,通常是由一個周期性的方波(構成)。透過計算電訊號在CPU眾多電路中不同的分支中迴圈所需要的最大時間,設計者們可以為時脈訊號選擇一個適合的周期

    該周期必須比訊號在延遲最大的情況下移動或者傳播所需的時間更長。設計整個CPU在時脈訊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附近移動資料是可能的。無論是在設計還是元件的維度看來,均對簡化CPU有顯著的優點。同時,它也存在CPU必須等候回應較慢元件的缺點。此限制已透過多種增加CPU平行運算的方法下被大幅的補償了。

平行:
    前面描述的CPU結構只能在同一時間點執行一個指令,這種型別的CPU被稱為下標量

    這一型別的CPU有一很大的缺點:效率低。由於只能執行一個指令,此類的處理給與下標量CPU原生的低效能。由於每次僅有一個指令能夠被執行,CPU必須等到上個指令完成才能繼續執行。如此便造成下純量CPU延宕在需要兩個以上的時脈循環才能完成的指令。即便增加第二個執行單元(見下文)也不會大幅提升效能;除了單一通道的延宕以外,雙通道的延宕及未使用的電晶體數量亦增加了。如此的設計使得不論CPU可使用的資源有多少,都僅能一次執行一個指令並可能達到純量的效能(一個指令需一個時脈循環)。無論如何,大部份的效能均為下純量(一個指令需超過一個時脈循環)。

    為了達成純量標的以及更佳的效能,導致使得CPU傾向平行運算的各種設計越來越多。提到CPU的平行,有兩個字彙常用來區分這些設計的技術。指令平行處理以增加CPU執行指令的速率,以及執行緒平行處理目的在增加執行緒使得CPU可以同時執行。每種方法均可由其如何嵌入或相對有效來區分。

同時執行緒執行或執行緒級平行處理:
    另一個常用以增加CPU:平行運算效能的策略是讓CPU有同時執行多個執行緒(程式)的能力。大致上說來,高同時執行緒平行執行(TLP)CPU比高指令平行執行來的有用。許多由Cray公司於1970年代及1980年代晚期所首創的同時執行緒平行執行,專於該方法而啟發了龐大的計算效力。(就時間上而言)事實上,TLP多執行緒運算自從1950年就已經開始被運用了(Smotherman 2005)。在單處理器設計中,兩種主要實作TLP的設計方法是晶片級多處理(CMP)晶片層多執行緒處理和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SMT)。同級別層多執行緒處理。在更高階層中,一台電腦中有多個單獨的處理器,常常運用對稱多處理機(SMP)和non-uniform memory access(NUMA)非獨立記憶體存取的方式來結織。這些非常不同的方法,全部為了實作同一個標的,就是增加CPU同時處理多個執行緒的能力。

向量處理器與SIMD:
    上面提及過的處理器都是一些常量儀器,而針對向量處理的 CPU 是較不常見的型別,但它的重要性卻越來越高。事實上,在電腦計算上,向量處理是很常見的。顧名思義,向量處理器能在一個命令週期(one instruction)處理多項數據,這有別於只能在一個命令週期內處理單一數據的常量處理器。 這兩種不同處理數據的方法,普遍分別稱為『單指令,多資料』(SIMD)及『單指令,單資料』(SISD)。向量處理器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在同一個命令週期中對不同的運作進行最佳化,例如:求一大堆數據的總和及向量的積dot product,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多媒體應用程式(畫像、影像、及聲音)與及眾多不同總類的科學及工程上的運作。當常量處理器只能針對一組數據於單一命令週期內完全執行提取、解碼、執行和寫回四個階段的同時,向量處理器已能對較大型的數據如相同時間內執行相同動作。當然,這假設了這個應用程式於單一命令週期內對處理器進行多次要求。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資訊作業2 數位產品

今天要介紹的是..............Apple電腦生產的i pad



歷史:
    蘋果的平板電腦第一是牛頓Message Pad 100,於1993年推出,這導致了創作了ARM6處理器核心的橡子電腦 。蘋果公司還開發了一個原型的PowerBook Duo處理器為基礎的片劑, PenLite ,但為了避免傷害MessagePad銷售而沒有賣出去。]
    2001年,隨著成功引進的方便攜帶式音樂播放器i pod,小於i pad但設有一個影像頭和行動電話,它開創了多點觸控觸摸評屏界面蘋果的移動操作系統IOS。到了2009年末,i pad的傳聞已經傳了好幾年,大多被稱為〝蘋果的平板〞。
    2010年1月27日,史蒂芬‧賈柏斯在蘋果新聞發表會上親自發表。


屏幕和輸入:
    iPad的觸摸屏顯示的是一個25厘米(9.7英寸) 液晶顯示屏 (1024 × 768像素), 耐指紋和刮傷玻璃。
    顯示響應其他兩個傳感器:一個環境光線感應器來調整屏幕亮度和一個3軸加速度感知之間切換iPad的方向和縱向和橫向模式。不同的是iPhone和iPod touch內置應用程序,它工作在三個方向(縱向,橫向左和景觀右)在I PAD內置應用程序支持屏幕旋轉在所有四個方向(前面提到的三個一起顛倒下),也就是說,該設備已沒有內在的“本土”的方向,只有主頁按鈕的位置變化。
    在IPAD有一個開關,鎖定屏幕旋轉功能。總有四個物理開關,包括一個主頁按鈕,下方顯示該用戶返回主菜單,三個塑料物理交換機的兩側: 喚醒/睡眠和音量上/下




連接:
    iPad可以使用Wi - Fi網絡三邊Skyhook Wireless公司提供位置信息的應用,如谷歌地圖
    3G的模型包含的A - GPS ,用自己的立場來計算與GPS或手機塔附近的相對位置,它也有一個黑色的塑料口音的背面,以改善3G無線靈敏度。 [28]
    對於有線連接,在IPAD具有基座連接器 ,它缺乏以太網和USB接口的大型計算機。
音頻輸出:

    在IPAD有兩個內部揚聲器是推單聲道的聲音通過兩個渠道向小型密封三個音頻端口刻入右下角的單元。 [11]一個音量開關是在右邊的單元。
    一個3.5毫米的TRS連接器的音頻輸出插孔左上角的設備提供立體聲耳機帶或不帶麥克風和/或音量控制。iPad也包含一個麥克風,可以用於錄音
    內置的藍牙2.1 + EDR的無線耳機和接口允許使用鍵盤與iPad。然而,內部監督辦公室目前不支持文件傳輸通過藍牙。iPad也具有1024 x 768的VGA視頻輸出連接外部顯示器或電視。
儲存和SIM卡:
    在IPAD被釋放,三個選項內部存儲容量:16,32或64 GB的閃存驅動器。所有數據都存儲在閃存驅動器,也沒有選擇擴展存儲。蘋果公司銷售相機連接套件,帶一個SD卡閱讀器,但它只能用來傳輸照片和錄像。
    在一旁的Wi - Fi無線 + 3G的模型有一個微型SIM卡插槽(不小SIM卡 )。不像iPhone ,通常是銷售鎖定在特定的載體, 3G的 IPAD是銷售解鎖,可與任何兼容的GSM運營商。日本是例外,那裡的iPad的3G是鎖定軟銀。在美國,數據網絡接入通過T - Mobile的網絡被限制在較慢的EDGE移動速度,因為T - Mobile的3G網絡使用不同的頻率。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心得:
    現在的科技真的是日新月異,還記得小的時候,看到爸爸的手機螢幕還是黑白的呢!而主要的功能也就是打跟接而已!而現在呢?幾乎人人都有手機,而且手機還能照相、錄影、聽音樂...........等。
    因為科技的進步,使的所有的數位產品越變越小,而功能也越變越多,攜帶起來也越來越輕便!科技進步,使生活越來越便利,但有時候真的會有跟不上科技進步的感覺!科技走得太快,大腦裡的東西還沒完全消化,結果新的馬上就又出現了!
    這是在告訴我:我只是一隻景底隻蛙嗎?不過照這樣看來!我好像真的是井底之蛙!因為在做這份作業時,我才發現我有好多我不知道的電子數位產品!看來,我真的該多多關心 一下科技的進步!
    科技在進步,社會也跟著在進步,身為一位高中生我,也要趕快跟上社會的腳步,多多充實自己的資訊科技概念!而不是還停留在以前!
    以上,就是我完成這份作業後的心得感想!

資訊作業1 名人介紹

帕斯卡﹝1623─1662﹞
1623年6月19日出身於克萊費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於巴黎。他是一位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及思想家。
        帕斯卡自幼已十分聰穎,而且求知慾強,12歲便開始學習幾何,並通讀歐幾里得《幾何原本》。16歲便發現了著名的帕斯卡六邊形定理。17歲時,更完成了有關研究德扎格射影幾何工作﹝1636,1639﹞心得的論文《圓錐曲線論》,內容包括了帕斯卡六邊形定理。這項工作是自希臘阿波羅尼奧斯以來,對圓錐曲線論研究的最大進步。
        1642年,他設計並製作了世界上第一台能自動進位的加減法計算裝置,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台數字計算器,這為日後的計算機設計提供了基本的原理。
        自1654年開始,他主力向幾方面的數學問題加以研究,在無窮小的分析上,深入探討其不可分的原理,得出了求不同曲線所圍面積和重心的一般方法,並以微積分的原理解決擺線問題,於1658年,著成了《論擺線》。
        在研究二項式系數性質時,寫成《論算術三角形》向巴黎科學院提交,後來收入他的全集,於1665年發表當中給出「帕斯卡三角形」,但實際上這已由中國賈憲在約1100年發現了。
        帕斯卡對早期概率論的發展亦有頗大的影響,這源於他與費馬在通信中討論賭金分配問題。此外,在1646年,他還製作了水銀氣壓計,於1651至1654年間,寫作了液體平衡、空氣的重量和密度等論文。
巴貝其﹝1792─1871﹞      
  巴貝奇出生於一個富有的銀行家的家庭,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 1812年他協助建立了分析學會,其宗旨是向英國介紹歐洲大陸在數學方面的成就。該學會推動了數學在英國的復興。
  • 1814年和1817年先後獲得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 1815—1827年期間在倫敦從事科學活動,1827—1828年期間在歐洲大陸考察工廠。
  • 1828—1839年期間在劍橋大學任盧卡斯數學教授(原為伊薩克·牛頓的教席)。
  巴貝奇在1812/1813年初次想到用機械來計算數學表;後來,製造了一臺小型電腦,能進行8位數的某些數學運算。1823年得到政府的支持,設計一臺容量為20位數的電腦。它的製造要求有較高的機械工程技術。於是巴貝奇專心從事於這方面的研究。他於1834年發明瞭分析機(現代電子電腦的前身)的原理。在這項設計中,他曾設想根據儲存數據的穿孔卡上的指令進行任何數學運算的可能性,並設想了現代電腦所具有的大多數其他特性,但因1842 年政府拒絕進一步支援,巴貝奇的計算器未能完成。斯德歌爾摩的舒茨公司按他的設計於1855年製造了一臺計算器。
奧古斯塔﹝1815─1852﹞

     她是在巴貝其早期的機械通用计算机上的工作首要已知的英國作家,分析引擎。 她關於引擎的筆記包括什麼被认可作為意欲的第一種算法由機器處理; 這樣她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程式設計者
     在1842年和1843年之間她翻譯一本著作,她在這部譯文中附加了許多注解和筆記。 說明解決問題運算的方式,後來這份譯文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腦程式,奧古斯塔成為世界第一個寫程式的人。

霍勒瑞斯﹝1860─1929﹞
     Herman Hollerith,根據織布機的原理,利用卡片穿孔,開發了卡片製表系統,這一系統被認為是現代計算機的雛形。 起初哈雷里斯發明這一系统是為了統計死亡率 在1890年度的人口普查中,被用來計算美國人口。
     霍勒瑞斯1896年成立了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穿孔卡片機配備了自動送卡器,1900年的人口普查再次選擇了穿孔卡片機做為工具。1910年,由於霍勒瑞斯收費過高,美國人口普查機關決定定自己研發機器。
     1911年,霍勒瑞斯的制表機器公司合並了另外一家公司,组成了計算機制表公司。  新公司花了將近十年時間來佔領市場份額。 1920年,計算機制表公司成為了市場上計算機器的領頭羊。  1921年霍勒瑞斯退休,1924年,在Thomas Watson的領導下,公司更名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也就是如今舉世聞名的IBM公司。
作為早期計算機的主要數據儲存方式,穿孔卡片一直到1970年早期仍占有優勢地位,其後出現的互動式現是終端取代了它的地位。霍勒瑞斯1929年11月17日死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至今仍被認為是信息處理之父而廣為人知。
馮諾曼﹝1903─1957﹞
     1926年 Von Neumann 以一篇集合論的論文獲得布達佩斯大學的博士學位,然後以 Rockefeller 獎學金前往哥廷根大學跟隨 Hilbert 作博士後研究,並在柏林,漢堡講學。Von Neumann 在廿餘歲時已經是數學圈中公認的年輕天才。

     1930年 Von Neumann 應 Veblen 之邀,到普林斯頓大學客座,1931年普林斯頓大學即授予教授職位,1933年他成為新成立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終身職院士。Von Neumann 的家庭宴會在普林斯頓非常熱鬧知名,這在數學家中是很少見的。 
     在《Mathematische Grundlagender Quantenmachanik》(1932)中, Von Neumann 為當時的量子力學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1)自1929起,Von Neumann 即從事算子代數的先驅性工作,在1930-40年間 Von Neumann 與 Murray 為後來所謂的 Von Neumann 代數寫下系列基本的文章。


(2)Von Neumann 為對局論的發明人,他首先証明零和對局的 minmax 定理,並與 Morgenstern 合著《對局論與經濟行為》,對社會科學、生命科學影響深遠。

(3)Von Neumann 對應用數學的興趣,從流體力學始,並對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產生莫大的興趣。而對他而言,數值計算是最可能的「實驗」方法,這也使 Von Neumann 成為今日電腦之奠基者,並因此發展 cellular automata 的理論。

愛迪生﹝1874─1931﹞
     1873 年愛迪生製造出雙工式發報機,翌年又製造了四工式發報機。1876 年,他在門洛帕克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工業研究實驗室,也就是「愛迪生發明工廠」。
     愛迪生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電燈。他做了 1600 多次耐熱材料和 600 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才製造出第一個燈泡。後來他更在這基礎上不斷改良製造的方法。為了推廣電燈的使用,他研究出並聯電路、保險絲、絕緣物質、銅線網路等電器系統的各種附加設備;又製造了電壓穩定的發電機和經濟配電的三線掣。1882 年他在紐約建立了一個電力網。雖然他使用直流電 的輸電方法限制了傳送電力的距離,這項偉大的貢獻,已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
     1883 年愛迪生發現熱電子發射現象,為電子管的面世奠定了基礎。1887 年,他在西奧倫治建立了更大的實驗室。在那裡他的發明更是多不勝數,其中較重大的有 1888 年的電影攝錄機;1896 年的電影放映機和鎳鐵電池。他接二連三的發明,使他在1928 年獲得了國會金質特別獎。
愛因斯坦﹝1879─1995﹞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六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布朗運動的一些檢視》。
     1905年3月,德國《物理年鑑》發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認為光是由分離的粒子所組成。愛因斯坦解釋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光量子)組成的,並且量子可以像單個的粒子那樣運動。「光量子」理論把1900年普朗克創立的量子論大大推進一步,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特徵:波動—粒子二元性。

     1905年5月11日,德國《物理年鑑》發表一篇用布朗運動解釋微小顆粒隨機遊走的現象的論文《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這篇論文是對布朗運動這種平移擴散的開創性研究。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年鑑》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論文中提出了兩個基本公理:「光速不變」,以及「相對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國《物理年鑒》刊出《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認為「物體的質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隨後導出了E = mc²的公式。
比爾蓋茲﹝1955─﹞      一名美國企業家軟體工程師慈善家以及微軟公司的董事長。早年,他與保羅·艾倫一起創建了微軟公司,曾任微軟CEO首席軟體設計師,並持有公司超過8%的普通股,也是公司最大的個人股東。[3]1995年到2007年的《富比士》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中,比爾·蓋茲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他擁有580億美元個人財產。2008年6月27日正式退出微軟公司,並把580億美元個人財產盡數捐到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富比士》雜誌2009年3月12日公布全球富豪排名,比爾·蓋茲以400億美元資產重登榜首。
賈柏斯﹝1955─﹞      蘋果公司的現任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及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前Pixar動畫公司的董事長及執行長。賈伯斯還是迪士尼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和最大個人股東[8]。賈伯斯被認為是電腦業界與娛樂業界的標誌性人物,同時人們也把他視作麥金塔電腦、iPodiTunes商店iPhone等知名數位產品的締造者[9]2007年,史提夫·賈伯斯被《財富》雜誌評為了年度最偉大商人[10]
賈伯斯的生涯極大地影響了矽谷風險創業的傳奇,他將美學至上的設計理念在全世界推廣開來。他對簡約及便利設計的推崇為他贏得了許多忠實追隨者[11]。賈伯斯與沃茲尼亞克共同使個人電腦在70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流行開來,他也是第一個看到滑鼠的商業潛力的人[12]。賈伯斯在1985年蘋果高層權力鬥爭中離開蘋果並成立了NeXT公司,瞄準專業市場。1997年,蘋果收購NeXT,賈伯斯回到蘋果接任首席執行官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90423 11429 分不清楚

高中的班級座號

咳!真難改!

國中時,本人的班級是904

而高中是114

國中的座號23號

高中的座號29號

90423和11429常常寫錯

考卷上的班級座號常常寫錯




老師叫到我的名子時

理所當然

出去拿考卷啊!

結果,老師馬上就開口問了一個問題

「妳幾號啊?」

理所當然的回答老師

「我29號」

老師又說話了!

「妳以前23號喔?」

而我只好低著頭回答「對!」

已經不只一個老師或同學這樣問了!

開學也算久了!

可是我就是會寫錯!

11429
11429
11429